北京已建立臨時免疫保護?疾控專傢研判

1月31日,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全意接受新京報專訪,他介紹,北京已建立臨時的人

1月31日,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全意接受新京報專訪,他介紹,北京已建立臨時的人群免疫保護,近期發生流行的風險較小,80歲以上老年人可在此“窗口期”及時接種疫苗。下個月,北京將開展人群血清抗體水平調查,全面評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情況。北京此輪疫情進入尾聲,病例處於散發狀態春節已過,人群陸續返京,北京疫情形勢如何,是否會迎來一波反彈?王全意介紹,北京這一輪疫情已過高峰,進入尾聲,目前處於病例散發狀態,主要流行毒株依舊是BF.7和BA.5.2。根據北京市對流感樣病例的采樣監測數據,2023年第4周(1月23日至29日),北京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累計監測門、急診就診人數中流感樣病例的人數較前一周下降瞭40.87%,較去年同期下降瞭84.53%,較本流行季高峰下降93.74%;北京共采集、檢測流感樣病例呼吸道標本453件,其中新冠病毒核酸陽性23件,陽性率5.08%(前一周為11.59%)。高峰過去之後,人群已建立瞭臨時的免疫保護,加上目前國際流行的病毒和北京此輪流行的毒株有一定的交叉保護,因此近期至少三個月內,發生疫情流行的風險較小。隨著春節結束,人群返京,但在全國高峰已過的背景下,不會造成較大的影響。他提醒,北京市80歲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種率較低,作為重癥高風險人群,老年人應當及時接種疫苗。目前仍是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季節,市民應做好日常預防,註意勤洗手、公共場所佩戴口罩、日常開窗通風。北京將開展人群血清抗體水平調查隨著疫情進入尾聲,疾控部門將開展總結性的調查研究。王全意介紹,為全面評估北京市新冠病毒感染情況,瞭解社區人群血清抗體水平,北京即將開展人群血清抗體調查。該研究將為未來優化資源配置和新冠防控提供參考。該調查計劃於2023年2月至3月完成,采取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調查方法,從北京市16個轄區和經開區中選取約5000名社區人群,進行問卷調查和血清學標本采集。調查表的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基本信息、核酸和抗原檢測情況、發病就診轉歸情況、疫苗接種情況等信息。王全意告訴記者,考慮到隨著時間推移,抗體水平也會自然下降,將來根據需要,可能開展動態評估。“乙類乙管”時期,病毒監測將在本土及入境人群中展開根據北京市“乙類乙管”方案,北京將采取分級分類社會防控。基於多維度監測數據開展定性分析,並綜合考慮疫情流行強度、嚴重程度和醫療資源占用等因素,建立完善專傢風險研判機制,及時開展疫情預警,提出疫情風險分級防控建議。王全意介紹,風險評估是接下來疾控部門要開展的重點工作。立足北京、放眼全球,從源頭管控,系統識別分析和評估風險,仍是主要的工作思路。從具體的做法上,一方面是監測病毒變異情況,一方面是監測疫情流行強度。對病毒變異的監測覆蓋瞭入境和本土兩大類人群,疾控部門和海關、醫療機構等多部門進行合作,進行核酸檢測及病毒基因測序。他以入境監測舉例,海關對於有發熱、呼吸道癥狀的人員會進行抗原和核酸檢測,發現新冠陽性且Ct值小於32的樣本會送到疾控進行基因測序;入境時處於潛伏期的人員,就醫時醫務人員會詢問過去七天的入境史,如采樣陽性、滿足測序條件,也會送往疾控中心。這些數據可幫助專業人員掌握病毒變異及輸入的情況。監測疫情流行強度將結合北京現有的流感樣病例監測體系。北京一級以上醫院都會對流感樣病例進行報告,目前有39傢醫院開展病原學監測。來自臨床的監測數據經相關模型計算,可反推社會面感染人數及流行強度。結合動態的社區調查、網絡調查等多渠道數據相互佐證,便於疾控提供疫情預警和醫療機構進行響應。此外,疾控部門還將進行研究性監測,如在不同人群中研究新冠病毒演化規律、在動物中研究病毒感染和演化情況等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admi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tg.tw/23475.html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